摘要:七律長征全詩的意思 全詩: 《七律·長征》 毛澤東〔近現代〕 紅軍不怕遠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 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 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橋橫鐵索寒。 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軍過后盡開顏。 全詩意思是: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,把千...
七律長征全詩的意思
全詩:
《七律·長征》
毛澤東〔近現代〕
紅軍不怕遠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
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
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橋橫鐵索寒。
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軍過后盡開顏。
全詩意思是:
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,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。
五嶺山脈綿延不絕,可在紅軍眼里可是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;烏蒙山高大雄偉,在紅軍眼里也可是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。
金沙江濁浪滔天,湍急的流水拍擊著高聳的山崖,濺起陣陣霧水,像是冒出蒸汽一樣。大渡河險橋橫架,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,寒意陣陣。
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,皚皚白雪,紅軍翻越過去以后人人心境開朗,個個笑逐顏開。
全詩賞析一:
“紅軍不怕遠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”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,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,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,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。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,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。“不怕”二字是全詩的詩眼,“只等閑”強化、重申了“不怕”;“遠征難”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,“萬水千山”則概寫了“難”的內外蘊涵。這一聯如高山墜石,滾滾而下,牽動著全篇,也籠罩著全詩。“只等閑”舉重若輕,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,玩社會之敵于股掌的統帥風度。“只”加強了堅定的語氣,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。
從首聯開始,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,構造了兩個時空域,一個是客觀的、現實的:“遠征難”,有“萬水千山”之多之險;一個是主觀的、心理的:“不怕”“只等閑”。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比較反襯,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,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。
“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”一聯是寫山,也是寫紅軍對山的.征服。五嶺、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,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,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。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,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。“逶迤”、“磅礴”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。經過兩組極大于極小的對立關系,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。從藝術手法上說,這是夸張和比較。寫山是明線,寫紅軍是暗線,動靜結合,明暗結合,反襯比較,十分巧妙。
“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橋橫鐵索寒。”一聯是寫水,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。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。“五嶺”“烏蒙”兩句經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,這兩句則是經過寫景來記事,經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。
頸聯中的“暖”和“寒”這一對反義詞,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。“暖”字溫馨喜悅,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;“寒”字冷峻嚴酷,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。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,又是感情的裂變,含不盡之意于其中,顯無窮之趣于其外,搖曳多姿,起伏跌宕,張馳有致。
未聯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軍過后盡開顏。”是對首聯的回應。開端言“不怕”,結尾壓“更喜”,強化了主題,升華了詩旨。“更喜”承上文而來,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。紅軍過五嶺、越烏蒙、渡金沙、搶大渡,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,自然令人欣喜。而此刻,紅軍又翻岷山,進陜北,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,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,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,它自然更勝一籌。“盡開顏”寫三軍的歡笑,這是最終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,以此作結,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。
全詩賞析二:
“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”一聯是寫山,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。五嶺、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,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,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。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,而是被感情化了的`對象。“逶迤”、“磅礴”極言山之高大綿亙,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,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,那里重在小而不在大,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;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。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。經過兩組極大于極小的對立關系,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。從藝術手法上說,這是夸張和比較。寫山是明線,寫紅軍是暗線,動靜結合,明暗結合,反襯比較,十分巧妙。
“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橋橫鐵索寒。”一聯是寫水,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。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。金沙江寬闊而湍急,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于川、滇、黔邊境。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。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、最成功的一次戰斗,那么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、最頑強的一次戰斗。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于金沙江,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,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,只留下十三根鐵索。可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,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。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。“五嶺”“烏蒙”兩句經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,這兩句則是經過寫景來記事,經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。
頸聯中的“暖”和“寒”這一對反義詞,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。“暖”字溫馨喜悅,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;“寒”字冷峻嚴酷,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。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,又是感情的裂變,含不盡之意于其中,顯無窮之趣于其外,搖曳多姿,起伏跌宕,張馳有致。
足聯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軍過后盡開顏。”是對首聯的回應。開端言“不怕”,結尾壓“更喜”,強化了主題,升華了詩旨。“更喜”承上文而來,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。紅軍過五嶺、越烏蒙、度金沙、搶大渡,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,自然令人欣喜。而此刻,紅軍又翻岷山,進陜北,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,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,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,它自然更勝一籌。“盡開顏”寫三軍的歡笑,這是最終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,以此作結,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。
全詩賞析三:
我從小到大學習過許多詩句,可我最印象深刻的是《七律長征》。
他的作者是我們偉大的革命領袖——毛澤東!“紅軍不怕遠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”別看他寫得這么輕巧,長征的過程有多么艱辛,僅有紅軍戰士們明白。毛主席寫的是就像去山水之中游玩一樣,毫無壓力,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寫出了紅軍戰士的樂觀精神。
紅軍戰士們在長征行程途中,遇到了種種艱難困苦,經歷了讓人難以忍受的折磨,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、連綿起伏的山嶺、天寒地凍的雪山和茫茫無涯的草地等各種天險的阻隔。滿腔的熱血,不顧自我的生命危險,英勇地與敵人作斗爭。他們充滿智慧,巧妙與敵人周旋,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。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。
我從詩中最終的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軍過后盡開顏。”體會出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。他們不僅僅在戰場戰斗,還要面臨環境惡劣,糧食不足,但他們卻依然開開心心過每一天,我十分佩服。
如今,我們過著幸福生活,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歷史,不能忘記紅軍戰士的浴血奮戰,更不能忘記國家的創始人。這都是他們用生命,用鮮血換來的,所以我們以后要認真學習,報效祖國!
【七律長征全詩的意思】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