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好为人师的人,该怎么精准回击?

“为人师”是一种生物本能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David Bainbridge指出,许多动物的谋生本能都以基因的方式传承,而人类是唯一拥有语言的物种,告诉年轻人怎么做就行了,不需要亲身示范。随着年龄增长,人类越来越喜欢提建议,唯恐自己宝贵的经验无法传承。

 总有一些人,好为人师

· “我只是提建议,分享过来人的经验,有什么问题啊。你爱听不听,小心吃亏!”

· 发了张游玩照,TA点评:“你怎么胖了啊,衣服颜色都不搭配。”

· 拆着快递,TA劝说:“一天到晚买买买,省点钱啦。”

· 说起工作近况,TA却叹气:“花点时间找对象吧,小心变剩女。”

我们根本就没想求教,TA却沉迷于提出“指导意见”,可谓是“好为人师”。

你是否也曾遇到这些很想回击的时刻?

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获取经验的渠道越来越多,与此同时,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某些经验不再适用。

遗憾的是,“好为人师”者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。这时,或许他会说:“就算我经验不一定适用吧,但我也是为你好啊!”有些人带着这个“善良的动机”,理直气壮地为我们指导人生方向。

但这种说教方式真的会帮我们走向人生巅峰吗?

情感上的好为人师,摧毁人类的自信。电视剧《我的前半生》中,唐晶跟贺涵在一起的时候,一直都很紧张,患得患失,害怕出现一个更好的人取代了她。尽管她早已经在事业上独当一面,取得不少成就,依然还害怕自己无能,不配得到爱。

事业里的好为人师,埋没人类的创新。一项关于领导风格和创新行为的研究,在调查了31家企业、461位员工后发现,那些给予明确指令、干涉工作进展的领导方式,恰恰削弱了团队创造力和战斗力。员工认为自己人微言轻,没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,也没什么信心。

生活中的好为人师,徒增人类的烦恼。当人们倾诉某件事情、说起某个问题时,只是期望有人共情,而不是听从说教。然而, 好为人师者常常越界干涉别人的生活,却提不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。更扎心的是,TA会从结果上进行道德判断。

好为人师的行为假设是,没有他的帮助,别人就解决不了问题。

每个人都有“尊重需求”,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。内部尊重,是希望在不同情境中独立自主;外部尊重,是希望获得良好的评价、较高的地位。

他用好为人师的方式满足了尊重需求,却以剥夺他人的需求为代价,无益于彼此成长。


生活中遇到“好为人师”的场景,怎么办?

首先要保持自己的需求边界。

其中重要的一点是,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沟通需求,问自己为什么要跟对方进行这一场对话。

当对方好为人师时,其实是要唤起我们的注意力,希望在对话里找到存在感,满足被尊重的需求。倘若我们直接反驳,那就像是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,对周边散落一地的玩具视而不见,最后变成无意义的吵闹。

也许,我们可以把控沟通内容和方向,改变对话形势。

一条沟通思路是借力打力。借助对方分享经验的“本能”,引导他说出有“矛盾”的故事。

蔡康永认为,说教的人一定都经历了某些故事,如果对方说了某些大道理,就引导他说出具体的故事。当他分享了其他故事,可能他就会归纳出不一样的道理,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荒谬。

这种沟通思路核心策略是把道理落到不同场景。例如,他向我们催婚,可以请他说说不同的婚姻故事,聊聊结婚之后的代价,结婚一定就是美满幸福的吗,怎样才能有美满幸福的婚姻?

另一条思路是指出经验的独特性,划清边界。

好为人师的人,往往会觉得自己多攒了点经验,多看了点世面,足以给他人指点迷津。

对此,马东和几位奇葩说辩手写的《好好说话》,提供了一个回击模板:

“如果我听了您的建议,万一结果不尽人意,我总不好找您为我负责吧。这人生啊,说到底还是得自己摸索经验。您丰富的经验,也是自己努力摸索的,对吧?”

当然,如果对方跟我们不熟,可以直接明了地回一句:“谢谢。”

满足他的“尊重需求”,又迅速结束了对话,以免卷入“需求争夺战”,把时间留到更重要的事情上。
    0
    0
    评论
    共有 0 条评论
    发表评论
    推广
    AD